美国航线涨价底气何来?
作者 | 中信建投期货研究发展部 魏鑫
(资料图片)
研究助理 陈宇灏
本报告完成时间 | 2023年6月6日
重要提示:本报告观点和信息仅供符合证监会适当性管理规定的期货交易者参考。因本平台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符合规定的交易者,为控制交易风险,请勿点击查看或使用本报告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各大班轮公司在美线第二次涨价的底气来自于供需的双重驱动。
需求侧的强现实-美国居民在疫情的刺激政策下有着远强于欧洲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并有着更高的消费扩张、贷款意愿。
供给侧-在本身偏低的美国航线运力投放上,美国东西海岸主要供应链环节纷纷再次生变,造成的实际运力进一步收缩:西海岸劳动协议谈判依旧未果,在薪酬涨幅分歧巨大后,6月2日工会方再次协调行动,覆盖西海岸各大港口。
东海岸核心通道巴拿马运河因干旱水位降低,不得不限制船只吃水深度,需要降低约4成的装载率。巴拿马运河的问题可能使得各班轮公司对旺季进一步涨价摩拳擦掌。
然而经济衰退的弱预期可能使进口商下单趋于谨慎,使需求侧无法大规模改善,导致美国航线运费可能回吐部分涨幅,美西供应链的不可靠将使得美西回吐幅度更大。
债务上限对应的支出缩减直接影响近三年的经济增长与失业率。而大量发行的国债将进一步影响美国银行的流动性,可能带来新的危机。
此外,加息环境下,经济衰退的弱预期可能正在逐步传导至居民端:PMI为代表的前瞻指标纷纷走弱,反映企业扩张能力及劳动力市场前景的信贷需求在高利率环境下纷纷走低。劳动力市场的降温逐步开始兑现在失业率、裁员、离职等统计数据上:疫情中劳动者主动离职追求高薪的行为逐步被企业裁员取代,失业率开始抬头。
对于下订单的进口商来说,各行业库销比逐步回到疫情前水平,可以说当前去库周期尚未结束,库存压力仍存。叠加前述的种种经济压力,进口商在本年度传统旺季补货时可能更倾向于按需、谨慎补货,与2022年8月的大规模砍单相比可能仅出现边际性改善,改善幅度可能难以满足市场的预期。
我们认为若前述逻辑得到兑现,市场难以完全接受当前的涨价幅度,美线将不可避免的回吐涨幅,不可靠且缺乏利多的美西线将再次回吐更多的涨幅。
一、背景:船公司在6月1日上调东西航线运价
据中国航务周刊报道,地中海航运、达飞、长荣、阳明、万海等班轮公司陆续在远东-北美航线上自6月1日起涨价1000美元/FEU,实际涨幅约400美元/FEU。事实上,这已经是2023年以来班轮公司在这条东西主干航线上第二次成功涨价。
单从历史数据来看,由于很快便回吐大部分涨幅(尤其是深受劳动协议谈判影响的美西航线),我们认为4月中旬的第一轮涨价存在一定虚张声势的成分,但也通过大幅涨价带来的余量,确实止住了前期运价的下跌态势。
本文将依次从需求侧-消费韧性与经济前景;供给侧-再起的东西海岸供应链问题与美西航线相对更少的运力配置等角度分析本轮涨价背后的驱动并对涨价后会否再次回吐涨幅等问题进行展望。
二、供应侧的风波再起
美国东西海岸的供应链关键环节纷纷出现风波,导致实际可用运力的下降,进一步收紧了本就相对偏紧跨太平洋航线运力,从供给侧强化了班轮公司涨价的信心。
西海岸:距离上一份劳动协议于2022年7月过期已经过去近一年时间,劳动协议谈判问题依旧悬而未决。由于薪酬涨幅方面的巨大分歧,工会似乎再次试图通过协调行动对资方施压:代表资方的太平洋海事协会 (PMA)在当地时间2023年6月2日称,工会(ILWU)通过协调行动,导致洛杉矶港和长滩港一些码头停摆。其他西海岸工会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使奥克兰港、塔科马港、西雅图港和休内梅港的运营受到较严重的影响。我们在前期报告中已经反复介绍过,工会行动导致港口停摆的结果大致有二:一是本身在西海岸港口的集装箱船的正常装卸货受阻,二是再次证明西海岸港口不再可靠,更多货物将流向东海岸。
东海岸:通往东海岸港口的核心通路-巴拿马运河正在经历干旱带来的低水位影响,据彭博报道,巴拿马运河管理预测7月底水位(23.86米)将跌破2016年来的低位。为了保证运河的安全畅通,管理方限制了集装箱船的吃水深度,可能对应了约4成的载货量减少。这一情况也给与了班轮公司收取更高费用以弥补利用率的损失。巴拿马运河的困局可能尚未完全发酵,若货主在传统旺季再次积极为节日备货,更多的货物流因西海岸劳动协议问题流向东海岸,则巴拿马运河的问题可能再次为班轮公司收取附加费、涨价创造空间。
在集装箱航运整体回归买方市场后,我们需要始终关注需求侧的情况,我们认为供给侧的波动可能最终仍需要为需求让位,我们认为不宜太看好2023年消费旺季的备货情况。
三、美国居民资产负债表的韧性还能坚持多久
观点总结:即使受压,美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仍明显好于欧洲国家,不难理解为何班轮公司会选择在美国航线上涨价。但美国居民在零售行业上的消费欲望难以出现质的飞跃;进口商库存、库销比带来的压力正在缓慢累计,进口商同比去年砍单的边际修正幅度可能有限。宏观经济角度,高利率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对企业扩张意愿与劳动力市场的负向传导,最终传导至当下强力的居民消费侧。
1. 居民侧的强现实来自于疫情间的大“撒币”
我们认为当前美国居民资产负债表的韧性仍是来自于2020、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的种种财政刺激政策形成的缓冲垫。以2021年拜登政府1万亿规模的American Rescue Plan为例,其中一条最直接的措施便是给所有工作中的家庭每人一份1400美元的支票,理论上一户中等收入的四口之家便能获得5600美元。
即使在2020、2021年居民积极消费、在家具、电子产品等耐用品上大量支出,推动供应链危机并生成当前高通胀的第一轮动力;以及2022年至今的高通胀、美联储高强度加息的影响下,美国居民的缓冲垫被快速削弱,但去除通胀影响后的可支配人均收入规模整体仍明显高于疫情前水平(与2019年相比,约多2000美元)。与之相比,欧盟代表德国、法国两国居民名义可支配收入上升幅度远不及美国,并同样受到高通胀的冲击。
借贷是居民综合自身消费能力与还贷能力的选择,虽然各国消费文化、习惯存在不同,但更厚收入缓冲垫的美国居民有着相对更强的还贷能力。因此,不难理解为何在美联储相比欧洲央行加息更激进、借贷成本更高的背景下,美国居民消费贷规模持续逆势扩张,而欧洲居民则伴随着加息过程,日益趋于保守态度,并出现一定降杠杆现象。
2. 宏观经济的弱预期可能使进口商补货瞻前顾后
首先,近期债务上限谈判的实质是在构筑未来经济发展放缓乃至衰退的预期。
我们在前期报告《【建投专题】Chicken game again-美国债务上限谈判如何推动商品行情》中已经介绍过,本轮债务上限谈判的核心是支出削减,而即使以更保守的模型计算,每一美元支出削减将对应GDP减少0.6美元。据彭博报道,双方妥协的结果为10年削减2万亿美元支出,对于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影响可能在2024、2025两年内逐步显现。
其次,债务谈判的影响更存在于银行流动性:当双方达成一致后,需要发售大量的国债,美国银行预计6月-12月债券发行量将增加1.4万亿美元,可能会使货币市场利率上升25~40个基点,为银行业保住存款与流动性带来新的挑战,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可能还未结束。
其次,企业的贷款扩张规模决定了其在劳动力市场与固定资产上的态度,伴随着强劲加息进程,欧美企业的贷款扩张意愿普遍陷入萎靡。基于此逻辑,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美国的就业市场逐步开始放缓,根据彭博报道,家庭调查口径的就业数据在5月份已经出现萎缩,与强劲的非农就业增加数据形成背离,且由于家庭调查的就业人数萎缩超过劳动力人数增量,失业率开始抬头。在较悲观的经济预期下,疫情期间从业者积极离职、跳槽以追求高薪的行为逐步转为企业主动裁员,降低成本。
即使在美国经济中最为坚挺的服务业,就业也逐步成为PMI的拖累项,新增订单、商业活动等反映需求的分项也开始变得疲软。市场对于经济前景的悲观已经不言而喻。
对于进口商的决策问题:
即使美国居民因为更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有着相对较强的消费韧性(强现实),但在过去的2022年里美国的各行业库存压力已经在持续累积,去库周期尚未走到终点。此外,本年度旺季备货的顾虑更多,加息、债务上限、劳动力市场、景气度疲软等整体经济衰退的压力不改,经济衰退(弱预期)难以转向
因此,我们认为需求侧的大规模改善可能性相对偏低,沃尔玛等进口商在本年度的旺季、补货季的节奏可能更倾向于理性、按需、谨慎补货,较2022年8月的大规模砍单可能是相对的边际性改善。
在逐步萎靡的经济预期兑现的情况下,需求的影响可能覆盖供给侧的利多,美国航线运费可能回吐大部分涨幅,美西供应链的不可靠可能使得美西回吐幅度更大。
研究员:魏鑫
期货交易咨询从业信息:Z0014814
助理研究员:陈宇灏
期货从业信息:F03092271
重要声明
本报告观点和信息仅供符合证监会适当性管理规定的期货交易者参考,据此操作、责任自负。中信建投期货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报告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报告发布内容如涉及或属于系列解读,则交易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内容的了解而对其中假设依据、研究依据、结论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交易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系列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数据来源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研究依据和研究结论的目标价格及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研究逻辑。
中信建投对本报告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报告发布之时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能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
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本报告发布内容并非交易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报告内容交易者的任何交易建议,交易者应充分了解各类交易风险并谨慎考虑本报告发布内容是否符合自身特定状况,自主做出交易决策并自行承担交易风险。交易者根据本报告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报告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本报告进行翻版、复制和刊发,如需引用、转发等,需注明出处为“中信建投期货”,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增删或修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报告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关键词: